高乐高为什么突然隐没(高乐高失踪的假相究竟是啥)

百科 2023-04-08 14:50:56 浏览
高乐高为什么突然隐没(高乐高失踪的假相究竟是啥)

前两天,小编在微博,突然刷到一个名为“曾经很火但已消失品牌”的话题。

一时间,各种回答涌入评论区,而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是高乐高。

红色瓶盖,黄色罐身,巧克力粉末配牛奶,yyds一般的存在,对于大多数80、90后来说,高乐高绝对是童年记忆中的经典。

还记得那时,高乐高广告几乎占据了电视节目的黄金频道,可谓铺天盖地,一句“高乐高,棒极了”的广告语,火遍大江南北,

甚至在热播剧《家有儿女》中,高乐高还频繁出现在了刘星一家的餐桌上,令人印象深刻。

要说,谁没听过高乐高的名字,那可真是有些OUT了。

不过,尽管名气很大,但真正喝过或者说经常喝它的小伙伴,其实并不多。

毕竟在人均月工资不到千元的90年代,能消费得起高乐高的家庭,那多半是“非富即贵”。

按道理讲,这种略带“洗脑营销和高价色彩”的产品,要是放在今天,大概率会被网友暴捶,

可有趣的是,高乐高的口碑却从来不差,甚至不少人对它,还有些特殊的情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那么,为何当年风靡一时的高乐高,会在今天“销声匿迹”了呢?

本期节目,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高乐高的故事。

01高乐高的早期发家史

高乐高的名字,虽然听上去有些山寨国产味儿,但它其实是正宗的洋品牌。

二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萧条的经济让穷人食不果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名为努德莱斯巴的西班牙企业,发明了一种以可可粉、蔗糖为原料制成的冲泡饮品,并取名为Cola Cao(高乐高)。

这种神奇粉末,只需用牛奶或水冲兑即可饮用,它不仅味美香甜,还能有效提供能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人们补充营养的不错选择。

而欧洲人喜爱牛奶和可可饮品的特点,使得高乐高迅速走红,成为了西班牙乃至西欧地区的热销产品。

后来,随着欧洲婴儿潮的到来,高乐高也顺势转型,将精力投放到了潜力更大的青少年市场。

他们定位明确主攻早餐,并在配方上不断升级,增加新口味以及更多的营养元素。

究竟

此外,他们还加大广告营销的投入,模仿可口可乐的套路,创造了“高乐高之歌”,将自己的品牌文化及产品理念,充满自信地展示给消费者。

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加上大量电视广告的轮番轰炸,让它成为了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流行的热潮,不仅儿童喜欢,就连成年人也招架不住它的魅力。

尽管,我觉得这歌有点魔性,不信你们听……

02进军中国

1990年,努德莱斯巴集团带着 高乐高 ,杀入中国市场。

不过关于如何翻译高乐高的西语名字Cola Cao,却让他们犯了难。

可乐草?克拉克?……直到团队里的某位鬼才,脱口而出“高乐高”!

有一说一,高乐高的中文译名,既拥有汉语叠词的韵味,朗朗上口;又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健康营养”的营销概念;还能蹭蹭早他们几年,进入中国的“乐高”热度,可谓一箭三雕。

起初,高乐高打着“颠覆亚洲儿童”早餐的旗号,想以国际化的高端形象进入国内。

他们不仅在开业典礼请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 萨马兰奇 ,还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了中国官方指定的营养食品。

但很快他们发现,这种投入颇多的宣传方式,好像不大起作用。

毕竟,高乐高的本质只是冲泡饮品,过于强调高级,有些不接地气。

于是,他们又开始给小朋友“洗脑”,噢不对,是针对儿童制定营销策略。

首先,他们积极赞助各种青少年儿童活动,例如,什么书画比赛,什么冠名《小神龙俱乐部》,举办的跳舞大赛等,可谓五花八门,其目的就是要加大自己的曝光度。

其次,官方还根据小朋友的喜好,设计了精美的产品包装盒以及赠品玩具,想必大家都对高乐高附赠的电动搅拌棒和塑料杯,印象深刻吧?

就这还没完,他们还将高乐高配方中的营养成分拟人化,创造了动画形象“乐癫一族”,其中有象征可可粉的怪物“大力可”,以及代表锌元素的“大头锌”,还有钙奇妹、贪吃铁等。

但这番真金白银的投入,却收效甚微。

毕竟,这些西方元素过于浓厚的动画形象,似乎在中国小朋友眼中,除了怪异之外,并没有太多美感。

那个年代的国产动画有多能打,大家心里都有数。加之,小孩子对钙铁锌硒这些营养元素没有太大概念,效果自然不好。

至于什么琴棋书画的赞助活动,那大多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参与,难以触及普罗大众,所以传播效率自然不高。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父母在育儿方面有着绝对的绝对话语权,说白了,高乐高的消费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在当时,中国父母对独生子女疼爱有加。

孩子健康成长,拥有一个好身体,是他们最朴素的愿望,甭管有用没用,钙铁锌硒一写,家长自然就得乖乖掏钱。

而当时脑白金的“成功”,更是证明了,这种擦边保健品的路子是行得通的。

于是,喝高乐高长高,就成了他们新的宣传语,配合电视广告的大量投入,以及频繁在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现身,高乐高名声大噪,成为了那些年超市货架上最靓的仔。

不过高乐高虽火,但真正买的并不多。

在那个猪肉单价还不到两位数的年代,高乐高这种一罐几十元的高价食品,很难以走进群众的心。

即便咬咬牙,买上一罐,还得面临另外一个问题。

这东西,干吃、兑水都能喝,但要想完整体验它的美味,还得配上牛奶才行,算下来,成本确实不低。

此外,中国小朋友的早餐,多以 豆浆稀饭 等传统食物为主,高乐高这种略带苦味道的巧克力饮品,多少还是有些水土不服,如果真爱巧克力,去买袋价格更低的 巧克力奶, 岂不是更香?

这可不是给穷找借口,你看高乐高在日本和韩国,同样也卖得不好。

而放眼整个市场,同类产品里也有阿华田、雀巢和美禄等品牌可选,更别提销量更好,口味甜腻的麦乳精冲剂了。

加之,随着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喝高乐高长高”的伪概念也被拆穿,穿不了保健饮料马甲的高乐高,自然就更没啥竞争优势了。

2015年,中国高乐高被 上好佳 母公司菲律宾食品商LIWAYWAY收购,开始涉足零食行业,并一口气推出了卷卷心、脆力棒、麦巧客等产品,试图转型。

但上述举措,并未使高乐高扭转乾坤,反而随着“霉菌超标”等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曝光,高乐高陷入了严重的公关危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走低。

2016年3月4日,在发布最后一条消息后,高乐高的官方微博也停止了更新,那寥寥无几的评论点赞数,道尽了高乐高的酸楚,时间彷佛戛然而止。

不过你以为,高乐高就此歇菜了吗?其实并没有。

从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来看,高乐高的销量及口碑还是不错的,就以某东自营店举例,其20万+的评论中,有近99%是好评。

可见,高乐高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电商平台活得好好的。

他们只是放弃了“开拓大众消费市场,转而为那些喜欢他们的小众人群服务。毕竟,多年的运营还是为他们积累起了不少的铁杆粉丝。

而传统电视广告的没落,以及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茧房的阻隔,让我们难以再看到它的身影,但放眼全球,高乐高依然是欧洲儿童所喜爱的早餐食物之一。

有趣的是,那些高乐高早期的瓶罐以及怀旧物品,如今在海鲜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100至1000元不等,本以为这只是咱中国人特殊的情怀,没想到海外平台,也有不少类似的拍卖。

这让我颇为感慨,有钱人的世界,咱真的搞不懂。二十年前,得不到的高乐高罐子,到今天还是买不起,说起来真是有些悲伤。

结语: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品尝一下高乐高的味道,那倒不算难事。甚至它40多元(500g)一罐的价格,还有了一丝“良心”的味道,毕竟与人民币贬值以及物价飞涨的速度相比,高乐高现在的售价,真不算过分。

如今,身为天选打工人的你,大可从自己“微薄”的薪资里拿出几十,采购一罐,或者以孩子的名义买来悄悄品尝一番。但你可能会发现,曾经让咱们朝思暮想的高乐高,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甜美。

或许是我们的味蕾,早已被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饮品所惯坏,又或者我们真正怀念的其实并不是 高乐高 ,而是那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以及那些与之关联的故事。大多数普通人的童年回忆,其实都是无味甚至带点苦涩的,这一点倒与高乐高的味道有几分相似。

转眼间,迈入而立之年的我们,不仅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也对喝不上高乐高这事,慢慢释怀了。毕竟在2022年,都还有大把人的生活水平赶不上“刘星家”,更何况当年呢。

有趣的是,到今天都还有小伙伴,在争论“喝高乐高到底能不能长高”的问题。

对此,官方曾表示: 孩子长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复杂的过程。高乐高固体饮料只是一种高营养的食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钙,会帮助儿童成长。

如此看来,好像也有些道理(狗头)

当然这个问题,最好还是由那些喝高乐高长大的公子们来解答。事。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