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大还是丞相大(丞相和宰相谁的权势更大)

百科 2023-04-19 03:17:49 浏览
宰相大还是丞相大(丞相和宰相谁的权势更大)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丞相和宰相是两码事。

丞相是官职,宰相是身份。

丞相必定是宰相,宰相不必定是丞相。

宰相不时有,丞相不常有。

宰相或者是一群人,丞相普通都是一个体。

不知道经过上方的说明,大家能不能搞明白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其实宰相这个词是由“宰”和“相”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字也就概括了宰相的职权。

宰是主宰的意思,也就是说权势很大;

相是相礼之人,有辅助的意思,也就是说上方还有人。

权势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宰相是辅助君主,同时具有决议权的人。再深刻一点儿说,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体或是那群人。

理想上在秦朝之前,无论是宰相,还是丞相,都还不存在。

在西周的时分,领有这种权势的人,就是间接叫太宰。刚才说了,宰的意思是主宰;太的意思是身份最高。从这个职位的称号就可以看进去其权势之大。

到了春秋期间,间接叫作“相”,战国的时分叫作“相邦”,邦就是国度的意思。可以看进去,在东周的时分,更倾向于辅助,曾经开局必定水平下限度“宰相”的权势。

但无论是太宰,还是相,抑或是相邦,每个国度在君主之下领有最高权势的都是一个体,也就是所谓的“单相制”,这就会形成宰相的权势过大,进而要挟到君主的位置。

到了秦朝,丞相这个官名正式出现,也就是说这个时分的宰相就是丞相。

丞的意思也是辅助,进一步强化了宰相辅助君主的定位,同时开局建设“双相制”,即分设左丞相和右丞相。这样就将原来一个体的权势分化了到了两个体身上,进一步削弱宰相对君主的要挟。

汉朝罢弃秦朝的丞相,改用战国时的相邦,但由于开国皇帝叫刘邦,所以要避讳,便把相邦改称相国。

但汉朝的皇帝一样也担忧相权过大,于是便将宰相一局部权势分给御史大夫。所以汉朝一开局只管只要相国,但仍是双相制,即相国为正宰相,御史大夫为副宰相。

到了汉成帝的时分,进一步开局建设“三相制”,进一步削弱相权。相应的做法是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同时让大司马分走局部相权。这个时分,丞相、大司马和大司空都是实践上的宰相。

到了汉哀帝的时分,又把丞相改称为大司徒,这样宰相就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再起初,大司徒和大司空都把大字去掉了,改称司徒和司空,大司马也换了名字叫太尉,同时事力进一步回升。

这个时分的宰相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太尉算是正宰相。

汉献帝时,曹操大权独揽,又复设丞相,同时削弱太尉和司空的权势,实质上复原了单相制。

三国的时分,三个国度三种制度。魏国是双相制,以相国为正宰相,大司马为副宰相;吴国也是双相制,也就是左右丞相;蜀国则是单相制,丞相诸葛亮大权独揽。

或者是有感于汉末和三国时的相权过大,到了晋朝,皇帝进一步削弱相权,间接开局搞“群相制”。

这个时分,四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两大(大司马、大将军)和两司(司徒、司空)都可以说是宰相。

但有时分步子太大容易扯着淡,一下子整进去这么多宰相,结果就是权势过于扩散,大家都是宰相,结果谁说了也不算,谁也不服谁,造成这些人都成了名义上的宰相。

于是,后世很熟的一个官职走上了前台——尚书令。

尚书台一开局只是个秘书机构,但从汉朝开局,皇帝就逐渐应用尚书台来限度相权,汉朝的很多权臣,比如霍光,普通都会加上“录尚书事”的职衔。

到了西晋,由于名义上的宰相太多,实践权势反而被尚书台管制,所以这个时分的真正宰相是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有时分是录尚书事)为正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

至于东晋嘛,这个时分比拟乱,官制也雷同比拟凌乱,诸如相国、丞相之类的官名又都拿了进去。

晋朝之后就是“五胡乱华”,也就是所谓的“南北朝”期间,这个时分就更乱了。而且由于同时空存在着很多的国度,官名也就一大堆。像是丞相、相国、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录尚书事、仆射、中书舍人等等,这些都是过后过后宰相的官名。想要搞明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知道那么回事就行,毕竟大局部人连过后的国度称号都记不过去。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南北朝之后,就迎来了隋朝这个大一统王朝,隋朝关于官制的最大贡献就是正式确立了三省制度,不过不是我们所相熟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而是叫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区分是内史令、纳言和尚书令。

唐朝一开局在官制上是因循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不过又进一步欠缺开展。这个时分把内史省改成了中书省,长官由内史令改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由纳言改为侍中,这样一来,宰相就是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时答应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也是宰相。

起初由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尚书令不再授人,尚书省的两个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践长官,也就是宰相。

唐高宗的时分,尚书仆射由于尊贵往往用来赐人,只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算是宰相。同时,参议朝政的百官假设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都算是宰相。

盛唐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凌乱的五代十国,这个时分的宰相官名也是不拘一格,想要搞明白也是不容易的,不过记住一个次要词词——同平章事,疑问也就简略了。

这个期间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各种侍郎,还有各部尚书,假设加上同平章事这个头衔,普通状况下,这个体就是宰相。

而后就到了令一切钻研官制的人都头疼的宋朝。宋朝的官制,我预计都够开一门钻研生的课了。

我们尽量去繁为简,简略的梳理一下:

宋初的时分,记住一个次要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论这个官员身上挂着几个官名,只要带这个官名的才是宰相。

这个时分普通是“三相制”,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衔,称“昭文相”;次相加监修国史衔,称“史馆相”;末相加集贤院大学士衔,称“集贤相”。同时还有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改成“双相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同时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

南宋的时分一度改设左丞相和右丞相,也曾一度复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了。

必需说明的是,宋朝还有“公相”、“使相”、“枢相”和“计相”,也都在某个时间段名义或实践充任宰相。

元朝或者是搞不清三省制度,所以大局部的时间里只要中书省这一个省,那么天经地义的中书令就是宰相了。

但元朝的中书令宋朝的开封府尹差不多,照例是由储君负责,所以就成了虚职。在中书令上方还设有左右丞相,以及平章政事,左右副丞及参知政事等官职,这些才是实践上的宰相和副宰相。

明朝一开局的时分是把丞相这个官职又拿进去用的,结果就出了胡惟庸这么个“权相”,于是朱元璋永世气间接把宰相给勾销了,什么事件都自己做。所以,从纸面下去说,明朝除了初期,是没有宰相的。

然而老朱勤政,不代表前面的皇帝都能受得了这份罪啊,于是内廷开局有了“司礼监”,外廷有了“内阁”。

内阁大学士只管名义上不叫宰相,但实践上传使的就是宰相的权势,只不过受解放太多,这个实质上的宰相也算是历朝历代最窝囊的宰相了。

清朝也是群相制,入关前的我们就不说了。入关后到雍正朝之前,由于清朝履行“阿哥当差”制度,所以清朝的宰相就是管事的王爷和殿阁大学士;

雍正朝为了限度阿哥的权势,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实践的宰相,殿阁大学士也同时变为虚职。到了晚清的时分,又学西方,设立了总理衙门,内阁总理大臣是为宰相。

常务副皇帝,不是宰相,胜过宰相

你们以为究竟是丞相权势大呢,还是宰相权势大呢?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