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手机将重回中国 这次能翻盘吗 与闻泰科技签代工大单

科技 2023-04-14 01:09:31 浏览
三星手机将重回中国

三星手机或者要重回中国市场了。

前段时间,闻泰科技在官网颁布通告称,拿下了三星2023年度手机及平板产品的ODM订单。

依据此前媒体颁布的信息,这笔订单包括2500万部手机以及2000万部平板电脑。

自从2016年Note7“爆炸门”事情后,三星手机就逐渐淡出了中国市场。

对中国生产者而言,三星手机仿佛曾经是“年代久远”的产物,大巷上难得一见。

不过,虽然三星手机在中国卖得并不好,但三星却并不想丢弃这块宏大的市场,近年来从未中止喊话“we are back”。

尤其是在过去3年,世界生产电子市场进入寒冬期,中国市场关于三星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

早在去年年终,就有媒体报道三星成立了新的中国团队,并命名为“中国市场翻新组”,专门担任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剖析中国用户的生产习气和喜好。

如今,三星与闻泰科技签订这笔代工大单,再次监禁重回中国市场的信号。

但主要的疑问在于,如今的中国人对三星还买不买账?

这次重回中国市场,三星能翻盘吗?

国内市场体现蛮横,却在中国遭逢“滑铁卢”

虽然三星在中国的市场继续低迷,但在世界市场上,其出货量依然排名第一位,就算苹果也不是对手。

依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调研数据显示:

2022年世界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是三星,占比22%,紧随其后的才是苹果,占比19%。

但国内市场领有强势体现,三星在中国却遭逢了“滑铁卢”,2021年市占率仅有0.6%,排名被蕴含在了“其余”范畴内。

提及三星,少数人第一印象都是现在闹得满城风雨的“爆炸门”,紧接着就是“对中国用户区别看待”。

要说三星近年来有什么产品,乃至于详细的手机型号,个别生产者很难说得明白。

也正是由于在中国的开展走起下坡路,自从2018年开局,三星开局陆续封锁在中国的工厂,转而搬去了印度、越南等地。

如今,三星在华早已被边缘化,现在所霸占的手机市场,也已被一众品牌所瓜分洁净。

小心试探,预备东山再起

虽然三星近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几近于无,但它并没有从中国“片面分开”。

恰好同样的是,三星不时在小心试探,不停地做出致力,宿愿能够东山再起、东山再起。

观看这两年的综艺节目,咱们不难发现三星大手笔投放了不少广告。

比如湖南卫视大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哥哥》,外面“哥哥们”所拿的手机,无一例外都是三星的一款折叠屏手机。

再比如浙江卫视的一档慢综艺节目《追星星的人》,也是由三星启动冠名的。

除了花大价格资助综艺外,咱们还能看到三星在其余方面的致力。

随意关上一些社交媒体,很多网络红人都在给三星的折叠屏手机推行、种草,取得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青睐。

依据《每日经济资讯》的考查数据显示:

43%的受访者都留意到了三星推出的手机新品,并且被贴上了颜值高、屏幕大、防水功用好等标签。

显而易见,关于重返中国,三星失实下了不少功夫。

三星还有没无时机?

其实,现在三星之所以会从中国溃退,并不单纯由于Note7“爆炸门”事情,面前的缘由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自从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小米、OPPO、VIVO等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仰仗着主打性价比,逐渐站稳了脚跟。

2013年时,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呈降落趋向,2015年甚至跌出了TOP5。

另一方面,三星产品定位自身就存在疑问,现在基于旗舰机型推出的减配版A系列,因高昂的售价与功用重大不符,一度被国人称为“智商机”。

一边是国产机的“低价高配”,一边是三星的“低价低配”,生产者人造不会当“冤大头”。

最后也是中国生产者最不能接受的,是三星对中国有种莫明其妙的高傲心态。

2016年“爆炸门”事情发作,三星发表召回世界已开售的250万台Note7手机,但唯独不包括中国。

直至被无关部门约谈后,三星才不情不愿地发表,召回在中国开售的1858台Note7手机。

再拿往年颁布的S23系列新品来说,国外市场“后行者(全款预购新品的生产者)”都有价值1700元的收费贮存晋级服务,可以收费将8G+256G的手机升为12G+512G。

可轮到中国呢?

“后行者”变成了“先坑者”,要么选一个蓝牙耳机,要么以旧换新补贴600块钱。

更过火的是,即使没有全款预购,也能享用这些优惠。

因此,三星要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最主要的一点是,扭转之前那种“洋牌子”的高傲做派,真正拿物美价廉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来谈话,拥抱中国生产者的实践需求。

否则,把中国生产者当成恣意捉弄的“傻子”,即使一次性次地喊着“重返中国”,也只会一次性次地铩羽而归。

写在最后:

鼎盛期间,三星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比一度超越30%。

这次能翻盘吗

然而,一系列的“谜之操作”后,三星手机彻底被中国市场合丢弃,沦为了“其余”。

如今三星想要东山再起,假设继续坚持对生产者的高傲、对中国市场的高傲,失败仍是期待其惟一的终局。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