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权利最终只能剩下两三家 马太效应浮现 新华社评汽车业

汽车 2023-04-08 20:55:24 浏览
造车新权利最终只能剩下两三家 马太效应浮现

#老司机聊汽车品牌#

新华社对汽车行业进行了一次鞭辟入里的分析,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结束之后,汽车业洗牌时代的到来成为业界共识。

文章将较长,这里只讲几个重点。

汽车业从来没有弱者逆袭,只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意思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在汽车领域大批以融资“烧钱”为方式的新势力车企开始捉襟见肘,传统车企进行“大象转身”,带给新势力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其观点是这些有工厂、有技术、有团队的大牌车企,在造车方面的积累是不容小觑的,否则也不会出现停工停产的天际汽车,或者是仍然有很多不定数的威马汽车。

所以新势力车企并不被看好,你认为呢?

马太效应确实已经显现,不过新势力车企也并非都是包子;传统汽车厂商在“大象转身”的过程中也有些企业是转不动的,或者是遇到重重障碍。

强者恒强的铁律已经被打破,打破这个铁律的是比亚迪。

在比亚迪没有成为汽车厂商销量冠军之前,销冠一直是一汽大众,其次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合资厂商也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可是自比亚迪推出第四代混动系统和第三代电动平台之后,掌握了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亚迪第一个实现了10万以上主流车的油电同价。

正如新华社评所讲,现在的消费者普遍更认可新能源汽车,所以比亚迪想当然的成为了新冠军企业。

真正给到新势力阵营压力的正是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其次是东风岚图、赛力斯问界、长安深蓝、吉利极氪等;可是真正能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并不是理想、蔚来或小鹏,因为这些新势力品牌的整体定位偏高,暂时并没有与传统车企新品牌开启正面对决。即便是比亚迪也只是影响到了哪吒、零跑、天际或威马等新势力选手,这些车企的共同点是车辆整体定位偏低,与传统车企新品牌的定位重合。

新势力品牌不应该被看衰,初期大批涌现新品牌的现象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是新能源汽车补贴催生的结果;这个阶段是为大浪淘沙做准备,是推动整个汽车行业转型电驱动技术的研发,是“人工造浪”。而在电驱动技术成为主流研发方向之后,下一步就是“浪淘沙”一幕的上演了。

也就是说新势力品牌必然会出现洗牌,但并不是马太效应,而是在一个宏观战略规划中必然要出现的场景。

汽车的新四化分为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单纯依靠传统车企做不到智能网联化,因其思维已经固化,很难与新科技理念融合;所以汽车行业想要长久的发展并进入智能物联网域内,这些思维更活跃的新势力车企是必须要出现的。

新势力车企会剩下几家?

这是新华社评留下的问题,其文章中提到“最终只能活下两三家”。

也许这个预测是错的,因为在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中,市占率接近50%的“合资汽车”厂商们被甩开了;大象转身转不快,甚至很难转的动,原因在于这些外国汽车厂商即便在合资企业中也有选择供应商的权限,其选定的供应商里有很多也是合资企业,这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是由西方汽车工业体系围绕内燃机车构建的,关联的是欧美日韩的数千家企业和数十个国家的利益;现在的燃油动力汽车依旧是“利润奶牛”,所以想要打破现有格局会非常之困难。

这就是自主品牌以电驱动技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原因,这个局面在短期内仍旧不会变,可是合资汽车市占率的缩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的。

传统车企内部也在内卷,如此庞大的市场需要足够多的汽车厂商来消化。

二三线传统厂商在马太效应中逐渐失落,合资汽车阵营逐步让出市场,能够接下这个盘的必然不是三两个巨头,其中必然会包括多个新势力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让更多的司机改变了对汽车的理解,新潮的智能汽车对应的是新品牌,所以电驱动技术首先是改变了消费者对“传统品牌”的认知,所以业界格局也必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预计新势力汽车品牌会有5~10个,传统汽车厂商里的民营企业会剩下三到四家,主攻乘用车的国家队选手可能会有三五家;最终会是三足鼎立的格局,拭目以待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