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而治是谁提出的(有为而治是谁提出的思维主张)

百科 2023-04-14 16:16:47 浏览
有为而治是谁提出的(有为而治是谁提出的思维主张)

一提起“有为而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是《品德经》。其实“有为而治”不单单是一种思维主张,而曾经经过通常。其实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有为而治”。“有为而治”出自《论语》而不是出自《品德经》。

《品德经》提出了“有为”的思维,这种思维表如今治国上就是“有为而治”。道家的“有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治国,来到达“百姓皆谓我人造”的成果。

老子强调的“有为”实践是不刻意为之。但他又主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见,老子的“有为”依然是建设在“有为”基础上的。

“有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儒家推崇的“有为而治”。也就是说,最早总结出“有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有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话的意思是:“不去做什么就管理天下的人,大略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使自己严肃低空朝南坐着罢了。”

据传,舜当政时,一切因循尧的旧法来治国,仿佛没有什么新的扭转和作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严肃低空朝南坐着罢了。舜的“有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见最早通常“有为而治”的是舜。

主张

孔子赞叹的“有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础上成功的,孔子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说白了,孔子美化的“有为而治”是在“有为”的“礼治”基础上的“有为”。

儒道都主张“有为而治”,同源于舜的通常和《尚书》等思维,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以思维虚无、喧嚣为基础,采取顺其人造的态度做事,对有天下者有所作为,对个体的踊跃进取持消极态度;

儒家强调的“有为而治”是以踊跃有为的态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举贤授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第2章)。

儒者强调表率的作用,以为“小人笃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这些,就会到达《大戴礼记·主言》说的那样:“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