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简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百科 2023-05-08 23:23:43 浏览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简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简介)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开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鱼吃掉他的身材,就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免得鱼虾糟践屈原尸体,后就成了吃粽子习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上水气冲冲……”

转霎时,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大家不只可以享用小长假带来的惬意时辰还能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关于南边好友来说端午节会过得愈加空虚,像看赛龙舟、拜神祭祖等。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迄今为止,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端午节谢环球上遭到了宽泛的影响,在端午节当天有很多不同国度都在以不同的模式庆贺。

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我国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度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结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同意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中选环球非遗的节日。

知道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吗?想必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践上他姓“芈”,并不姓“屈”。相传,屈原提倡富国强兵,提倡举贤授能,然而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剧烈推戴,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然而一直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绚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而在屈原自尽后百姓闻讯赶来划船捞救但于事无补,并没有看到屈原的形迹。

所以人们为了寄予哀思,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荡舟于江河之上,后续逐渐开展为如今的赛龙舟。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将其尸体吃掉,就向江河之中投入江米团,起初就演化成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在官方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说法。但通过实践调查,这些故事传说的降生远远晚于节日的降生。

这些五月初五端午纪念祖先的故事都是前人结构进去的,由于种种缘由不可启动考据,这些祖先的事迹又凑巧与端午节有所关联,前人发生了”纪念祖先”一说也是无可非议的。

据考究,端午节其实溯源于上古期间南边吴越对龙的图腾崇敬,因此端午节便有了龙的节日之说。

相传上古期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域寓居的吴越人,也就是会聚少数民族的百越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就有举办以龙舟较量为主的部落图腾祭奠仪式。

百姓们纷繁泛舟江上,迎接龙神从海上归来,以期带来幸福的生存,而这也是端午节划龙舟溯源的另一说法。

其实总的来说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谁而来的,而是一个新鲜的中国传统节日。

它源于人造天象崇敬和神话崇奉,由于5月5日正处于仲夏,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的位置,人们一看到这么大吉大利的天象,怎能少了祭奠?当然在先秦时代,农历五月被称为恶月,初五称“毒日”,五月初五也是禳毒驱邪的日子。

到起初,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各个地域有了不同的习俗。如吃(甜咸)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等。

文章最后想对大家说:“又是一年端午日,祝大家端午健康,愿与家人一道过一个祥和、幸福的端午节!”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